珠宝首饰中的“死亡产业”: 哀悼珠宝

每年的清明小长假,不论多忙,人们都会抽出时间为祭奠亲人先祖而奔波,缅怀祖先,表达对亲人、逝者的哀思。

说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在西方的珠宝首饰中,也有这样一种特别的存在,它们为佩戴者纪念逝去的故人而存在。

它们是珠宝首饰中的“死亡产业”——Mourning Jewelry 哀悼珠宝,也称丧礼珠宝。

小课堂:Mourning Jewelry 哀悼珠宝最初是由16世纪的“死亡象征珠宝”演变而来的,在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执政后期进入全盛时期。

17世纪——生冷、直观

17世纪的欧洲战争频发,到处充斥着疾病、瘟疫。

大环境所驱,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人过中年的寿命在那个时代都显得罕见。

佩戴有纪念意义的逝去先人的饰品开始成为那时的习俗,哀悼珠宝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17世纪中期,珐琅、钻石骷髅戒指 | 伦敦博物馆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时,当时的保王党支持者为了纪念他,制作了许多饰有查理一世肖像的珠宝佩戴。

查理一世肖像纪念首饰,约1650年

除了纪念名人死亡的首饰外,17世纪还流行纪念亲友亡人的首饰。

这种饰品可以是佩戴在黑色天鹅绒上的手链滑扣,也可以是一枚戒指。

它们有时由头发做成底衬,上面装饰一口微型棺材或者一具装饰黑白色珐琅的骷髅,旁边有时还会装饰象征性的纪念物品(如沙漏或者掘墓人的铲子)。

那时开始,哀悼首饰的背后就开始经常铭刻着对亲人悼念的短句或者逝者的死亡日期。

十七世纪,除了祭奠去世的人会佩戴哀悼珠宝,活着的人办喜事也会为自己佩戴“死亡”含义的珠宝。在西方古代的订婚戒指中,有一种Memento mori的题材曾经盛行。

小课堂:Memento mori,译为“人终有一死”。在中世纪时,哀悼珠宝盛行,其中,一种装饰有骷髅头和交叉骨图案的首饰,被视为死亡的有形提醒,告诉人们死亡并不可怕,鼓励人们积极的面对生活,无畏生死,这种珠宝便称为“Memento mori”。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贵族,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十分的痴迷,常常会在手上佩戴骷髅头等暗黑元素图案的戒指,即使是结婚这种喜庆的场合也不例外。

这种特殊的戒指,虽然外表看似华丽,与其他的戒指无异,但里面却包裹着骷髅头等暗黑元素。

当戒指打开时,可以看到戒指的内侧有2个小室,一侧为新生的婴儿造型,另一侧为骷髅造型,象征着人生开始与结束这两个阶段。

除了戒指中暗藏玄关外,在戒指的内圈上,还刻有“神使之结合,无人能将其分离”的拉丁字样。

而这似乎是在提醒佩戴者,死亡并不可怕,只要保持虔诚之心,珍惜眼前的美好,便可做到真正的死生契阔,永不分离。

18世纪——优雅、浪漫

18世纪的哀悼珠宝少了几分17世纪的生冷和恐惧感,变得多愁善感,也更加美观且浪漫。

18世纪晚期,象征爱情的发丝哀悼珠宝

特别是18世纪末的哀悼珠宝,带有强烈的新古典主义气息,首饰镶嵌结构都非常简洁平整,造型大多为椭圆形、鱼雷形(橄榄型)、八角形等。

虽然也会有用逝者头发作为底衬的珠宝,但画风和17世纪的却大不相同。

18世纪通常在覆盖的玻璃或水晶封盖下装有一张小图画,图画上通常会绘有逝者骨灰翁、垂柳、悲痛的妇人,同时会装饰代表眼泪的细小玻璃珠、珐琅、钻石等。

这一时期的哀悼珠宝悲伤却又浪漫,思念的寄托更加优雅,不那么生冷残酷。

下面这枚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哀悼珠宝正面为象牙基底的水彩画,绘有一位女性肖像;背面为女子与天使守护于墓园的场景,点缀小颗珍珠,外圈环绕有逝者的发辫。

19世纪中叶,阿尔博尔特亲王去世,悲伤的维多利亚女王要求举国上下在20年间只能佩戴哀悼用的首饰。

在继承和发扬了17、18世纪哀悼珠宝的基础上,各种新式的哀悼珠宝也萌生出来,变得不再刻板,充斥着浪漫情怀和精巧的心思。

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出现并流行一种时尚饰品:将头发分为多股精心编制,制作成空心球等各种造型,与黄金或其它金属材料结合,制作成耳坠、胸针等珠宝。

J先生说:在今天看来,将逝者的发丝或者象征逝者的骷髅、骨灰翁佩戴在身上或许非常古怪难以理解。但是了解佩戴它们的时期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在那些特殊的时代,哀悼首饰确实是人们表达虔诚及深刻情感的重要寄托。时过境迁的今天,当我们再看到这些古董哀悼首饰,仿佛从它们身上能看到千百年前,一对对爱人间的死生契阔、亲人之间的生死别离,和充满智慧的珠宝匠人们与时俱进的精工巧思。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