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丝绸之路上,有这样一个地方,人类的四大文明曾在这里交汇,以最灿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莫高窟。”
——赵声良
5月25日下午,位于上海中心的宝库文化厅内,玉顺行联合敦煌研究院出品的首批“玉见敦煌”敦煌珠宝国潮佩饰正式宣布上线。
敦煌研究院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先生,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玉雕研究院院长 罗宏才教授,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钱振峰先生亲临现场,共同从艺术、敦煌、珠宝三重维度,诠释了现代珠宝文创是如何“翻译”敦煌艺术之美,让千年前的中国文化成功穿越到现代生活中来。
在中国,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上启十六国,下承宋元时期,无数佛者,匠人,艺术家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留下了4.5万平方米壁画、2000余尊彩塑、6万余件艺术文物……其内容几乎囊括了大千世界。
一百多年前,莫高窟重现于世人面前,其艺术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相对完好,一时间举世震惊。
自1944年开始,以常书鸿院长为先驱的老一辈艺术家走进了敦煌。他们前仆后继秉承“莫高精神”,一边保护莫高窟宝藏,一边传承和发扬着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曾表示,敦煌研究院做到现在,目的只有两个,永久保护,永久利用!保护,是为了艺术瑰宝的长存。
而利用,则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传承和发扬,让这些宝藏从洞窟中以不同的形态走向大众,走向世界,成为文化自信的底气,成为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图腾!
神态端和的佛像,灵动飘逸的飞天,本真善良的九色鹿,还有色彩丰富的藻井花纹,变化多端的祥云图案……要将这些历经千年精美而又宏大的艺术传承下来,并向更广泛的大众科普宣传,同时,要将这些曾经丰富鲜活的艺术形态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之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敦煌研究院对此也始终保持极其严谨的态度。
从樊锦诗院长提出敦煌数字化并建立敦煌数字中心开始,敦煌研究院就成功的让敦煌的艺术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即实现了莫高窟大量文物的保护,同时也最大化的让游客参观到莫高窟的全貌。
但让更多没有来过敦煌的人也能感受到莫高窟的艺术之美,让世界艺术遗产走入日常生活中,这就需要更多精美的文创产品来实现。
此次,玉顺行作为敦煌研究院授权合作方,首次尝试采用多种贵金属、宝石及玉器材质,通过非遗工艺的结合,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彩塑造像艺术、洞窟建筑窟顶藻井艺术,以珠宝的形式对莫高窟的壁画及雕塑艺术中包含的佛像、乐器、飞天等形象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艺术碰撞!让文物活起来走进新青年的当代生活美学里!
对于此次尝试,敦煌研究院和玉顺行均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精力,耗时两年,先后邀请三十余位知名珠宝设计师二十余位玉雕师,只为了在最大限度呈现莫高窟艺术融入敦煌元素的同时,获得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以此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
也让更多热爱敦煌的大众有机会亲身体验、揣摩藏匿于千年莫高窟之中的细节之美!
发布会活动现场,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振峰先生在开始便展开了关于“玉见敦煌珠宝与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的话题讨论,从珠宝对于文化传承价值的角度对于玉顺行与敦煌研究院联手研创“玉见敦煌”珠宝首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而此次发布会的重头戏,无疑来自于不远千里亲临现场的刘永增先生。
刘永增先生是敦煌研究院原考古研究所所长,此次发布会现场,刘先生以《菩萨的装身具》为题(装身具为日语译文,意为戴在身上的珠宝首饰、服饰用品),详解了此次首批文创珠宝的美学源头:敦煌的壁画及雕塑艺术中发现装饰纹样根据装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头冠、胸饰、腰饰、手镯、臂钏、脚饰、耳饰、璎珞等。
在此次敦煌珠宝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参考了前辈提供的研究成果,明其内容、视其关联;辨其风格、知其流变;识其特征、得其精华。
同时考虑时代推移丶地域变化丶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把握线条丶敷彩丶构图等要素后,又进行了再创作。
此举也获得了敦煌研究院的高度认可。
最后,活动还邀请到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玉雕研究院院长罗宏才教授。
罗教授总结性的发言,从艺术美学与敦煌珠宝赏析的主题出发,与大家共同鉴赏了“玉见敦煌”珠宝首饰的真貌。
根据罗教授的介绍,“玉见敦煌”珠宝将分六大系列:飞天系列、 千佛系列、九色鹿系列、 重工花丝系列 、十二星宫系列 、 金银错系列。
发布会后,此六大系列第一批作品将在敦煌研究院线上线下同步上线,让敦煌莫高窟就将以新的艺术形态与世人相见。
创作方表示:敦煌艺术的浩瀚无垠,因此敦煌珠宝文创首饰的研究与创作还将持续进行。
秉承敬畏敦煌艺术的初心,敦煌珠宝首饰将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态,全力传承和保护敦煌这座世界级艺术宝库!